用户 | 搜小说

李自成 第二十八章(1/2)

姚雪垠/ 著
 加入书签  我的书架  自动滚屏

如果出现文字缺失,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/退出阅读模式

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民间有句俗话:祸不单行。这不是信,常常是各种具体因素在同一个时间内,促成不同的倒霉事同时出现。从表面看来是偶然,实际一想也并不偶然。崇祯连做梦也不会想到,在同一天里,他在乾清中接到了两封飞奏:上午收到河南巡抚高名衡奏报,陕西、三边总督汪乔年在襄城兵败,李自成于二月十七攻破襄城,将汪乔年捉到,杀在城外。下午收到宁远总兵吴三桂的飞奏,说松山城干二月十九失守,洪承畴生死不明,传闻死于巷战之中,又云自尽。

几天以前,崇祯知道左良玉同李自成在郾城相持,汪乔年要到襄城和左良玉夹击李自成。没有料到,他会失败这么快,竟然死了。不明白:左良玉到哪里去了?汪乔年的人马到哪里去了?在襄城一战溃散了么?倘若在往年,他得到这奏报会十分震惊,震惊后会到奉先殿痛哭一阵。然而自从杨嗣昌死后,他在内战中已经习惯于失败的打击,只觉得灰心,愁闷,忧虑,而不再哭了。几个月前得到傅宗龙的被杀消息,他也没有落泪。另外,傅宗龙和汪乔年这两个总督,在他的心目中的分量较轻,儿不能与杨嗣昌、洪承畴二人相比。

当得到吴三桂的飞奏后,他却哭了。他立刻命陈新甲设法查清洪承畴的生死下落,他自己也给吴三桂下了手谕,要他火速查清奏明。

自从松山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,北京朝野就关心着洪承畴的下落,一时间传说不一。有的说他在松山失守时骑马突围,死于军之中。有的说他率领曹变歧和王廷臣诸将进行巷战,身中数伤,仍然督战不止,左右死伤殆尽,他正要自尽,敌人拥到,不幸被俘,以后生死不明。过了几天,又有新消息传到北京,说邱民仰、曹变故和王廷臣都被杀了,其余监军道员十余人、大小将领数百人,有的战死,有的被俘后遭到杀害,而洪承畴被俘后一看见“敌酋”就骂不绝口,但求速死,已经被解往沈

朝廷命宁远总兵吴三桂“务将洪承畴到沈就义实情,探明驰奏”同时崇祯也叫在山海关监军的高起潜探明洪承畴是否果真不屈,已经就义。

到了四月下旬,吴三桂和高起潜的奏报相继来到,而洪承畴在北京的公馆中得到的消息更快。首先是洪承畴老营中的一个士兵,被俘后从沈逃了回来,说他临逃出沈时确实在汉人居民中哄传洪承畴绝食身死,是一个大大的忠臣。随后高起潜密奏,说闻洪承畴确实自缢未遂,继以绝食,死在沈

吴三桂给兵部衙门的一封秘密塘报说,洪承畴确实到沈后,对劝降的洲官员骂不绝口,每次提到皇上知遇之恩,便痛哭涕,惟求速杀。塘报最后说:闻洪总督已绝食数,一任敌人百般劝,只是不理,闭目等死。虏方关防甚严,不许消息外传。洪总督是否已死,传说不一。一俟细作续探真确,当再飞报。须至塘报者!①①须至塘报者--这是明代塘报最后一句话,成为定式。它的原意是对办理和递送塘报的官员说的。

京师士民连来街谈巷议,都认为洪承畴必死无疑。那班稍有历史知识的人们都把他比做当今张、许①;甚至少年儿童,也都知洪承畴是一位为国尽节的大忠臣。朝廷之上,纷纷议论,都是赞许的话。有的人在朝房中说:“唉,当世劳臣②,强敢任,志节之坚,殉国之烈,孰如洪氏!”那些平弹劾过他的言官,或因门户之见平说他短处的同僚,这时都改变腔调,异口同声地说:①张、许--张巡和许远。唐朝安禄山叛时,二人坚守瞧,被围数月,城陷被执,骂贼不屈而死。

②劳臣--为国事辛苦有功的臣。

“古人说盖棺论定,洪亨九大节无亏,可谓死得其所!”恰在这时候,洪府的管事家人陈应安等因京师朝野如沸,洪府故旧门生都在关心朝廷荣典,大少爷尚未回京,事情不能再等,便共同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本,陈述洪承畴确已就义,其中有这样人的话:去岁八月战溃,家主坐困松城。城中粮绝,杀马饷兵,忍饥苦守。不意逆将夏承德暗投胡虏,开门献城。家主犹督兵巷战,大呼杀敌,血染袍袖;追家主身负重伤,左右死亡枕藉,乃南向叩头,口称“天王圣明,臣力已竭”被执之后,骂不绝口,惟求速死。后以虏兵防守甚严,自缢不成,绝食毕命。从来就义之烈,未有如臣家主者也!

崇祯皇帝将这道奏本看了两遍,深深地叹了口气。乾清的管家婆魏清慧轻轻地掀开半旧绣龙黄缎门帘,走进暖阁,本来有事要向他启奏,但是看见他在御案前神愁惨,双眉紧皱,热泪盈眶,便吓得后退半步,不敢做声,也不敢退出。过了片刻,崇祯转过头来,望她一下,问道:“你去承乾刚回来?”魏清慧躬身回答:“是,皇爷,奴婢刚从承乾回来。”

“田娘娘今病情如何?”

“回娘娘仍然每下午申时以后便发低烧,夜间经常咳嗽,痰中带血。她自觉浑身无力,不思下。她经常想着自己的病症不会治好,又思念五皇子,心中总是郁郁寡,还时常泪。这样一天一天下去,病情只有加重的份儿。”崇祯骂道:“太医们每会诊,斟酌药方,竟然如此无能,全是饭桶!”魏人说:“太医们虽然悉心为田娘娘治病,巴不得田娘娘凤体早痊愈,早宽圣心。可是他们只能在行经、清脾、润肺、化痰、止咳上用心思,能够用的药都用了,无奈对田娘娘的病都无效应。如今田娘娘的病确实不轻,经血已经有几个月不来了,人也一天比一天消瘦。以奴婢看来,不能专靠太医,也需要祈禳祈禳才是。”崇祯点点头,用眼女退出。随即一个御前太监进来,启奏说兵部尚书陈新甲奉召进,在乾清门外等候召对。崇祯忧郁地问道:“那个张真人还在京么?”御前太监回奏:“听说张真人团奏恳皇上特降隆恩,按照衍圣公为例,将真人改为二品俸禄,并在京城中踢官邸一处。此事尚未蒙皇爷恩准,所以仍留京师,住在长观中,未曾回龙虎山①去。”①龙虎山--在江西贵溪县西南。东汉张道陵在此修炼,为后来道教起源。其后人世居龙虎山,元末封为天师,明洪武初改称真人,世袭至民国年间。

崇祯说:“他请求的这两件事,朕已批示礼部衙门详议。后据礼部衙门复奏,本朝无此故事①,碍难同意。礼部衙门的意思很是,张真人为何还在京城滞留?唉,且不管这些小事,你今替朕传旨:命张真人就在长观中建醮,为皇贵妃的病虔心祈禳。你再传谕僧道录司,京师各有名寺观,都要为皇贵妃诵经祈禳三。南中的僧道,还有英华殿、大高玄殿等地方,不管是名德法师,或是习道礼佛女,从明天起都为皇贵妃诵祈禳七天。”①故事--前例。

太监叩头说:“遵旨!”崇祯想着国事和家事如此不幸,不摇头叹气,随即命传谕陈新甲进来。他近来因为对李自成作战着着失败,已经对这位兵部尚书很不意,只是遍观朝臣,没有一个比陈新甲做事更干练的人,加之同“东虏”秘密议和的事正在依靠此人,所以他的不意并没有表出来。等陈新甲进来行过一跪三叩头礼以后,他望着跪在地上低头等待问话的兵部尚书问道:“洪承畴为国尽节的事,卿可有别的消息?”陈新甲回答说:“臣部别无新的塘报。洪宅家人陈应安昨曾到臣部见臣,说洪承畴确已慷慨尽节,言之确凿,看来颇似可信。”崇祯说:“朕也见到陈应安等奏本,所以将卿叫进来商量。既然洪承畴为国尽节,实为难得的忠烈之臣,朝廷应予褒荣,恤典从优。卿可知道洪承畴在京城有何亲人?他的儿子现在何处?”陈新甲说:“洪承畴长子原在京城,一个月前因事离京。昨天据陈应安等对臣面禀,彼已星夜赶回,大约一二内即可来到。洪家在京城如何发丧成服①,如何祭奠,如何受吊,都已准备就绪,只等洪承畴的长子回京主持。”①发丧成服--向亲友宣布丧事,开始穿孝。服指丧服。

崇祯的思想已经转往别处,沉默片刻,突然发问:“马绍愉是否已经到了沈?”

“按期算,如今可能已到沈。”崇祯叹息说:“目前贼未灭,中原糜烂。长江以北,遍地蝗旱为灾,遍地饥民啸聚,遍地贼与土寇滋扰。凡此种种,卿身当中枢重任,知之甚悉。虏势方张,难免不再入。内外困,如之奈何!”陈新甲知道皇上要谈论议和的事,赶快叩头说:“微臣身为本兵,不能为陛下安内攘外,实在罪该万死。然局势演变至今,只能对东虏暂时议抚,谋求苟安一时,使朝廷全力对付中原危局,剿灭闯贼。舍此别无善策。马绍愉已去沈,必能折冲虏廷①,不辱使命。望皇上放心等候,不必焦虑。”①折冲虏廷--在敌方朝廷上进行外谈判。

“朕所担心者虏事未缓,中原已不可收拾。”

“河南方面,微臣已遵旨撤催各军驰赴援剿。至于东虏方面,只怕要求赏赐过奢。臣已密嘱马绍愉,在虏酋面前既要宣扬皇上德威,启其向化之心,也要从我国目前大局着想,不妨稍稍委曲求全。臣又告他说,皇上的意思是只要土地人民不损失过多,他可以在沈便宜行事;一旦有了成议,火速密报于臣,以释圣念。”崇祯心情沉重地说:“但愿马绍愉深体朕之苦衷,将抚事办妥;也望虏酋不要得寸进尺,壑无厌,节外生枝。朕为大明中兴之主,非如宋室怯懦之君。倘虏方需索过多,朕决不答应。只要土地人民损失不多,不妨速定成议,呈朕裁定,然后载人盟誓,共同遵守,使我关外臣民暂解兵戎之苦。”陈新甲说:“是,是。皇上圣明!”

“马绍愉如有密报来京,万不可一字。”

“是,是。此等事自当万分机密。”

“朕已再三嘱咐,每次给卿手渝,看后即付丙丁①。卿万勿稍有疏忽!”①即付丙丁--立即用火烧掉。按五行说法,丙丁是火。

陈新甲说:“臣以驽钝之材,荷蒙知遇之恩,惟望佐皇上成为中兴英主,所以凡是皇上此类密旨,随看随焚,连一字也不使留存于天壤之间。”

“先生出去吧。关外倘有消息,即便奏朕知道!”陈新甲连声说“是”随即叩头辞出。

几天以后,礼部关于洪承畴的各项褒忠荣典已经题奏皇帝,奉旨火速赶办。这些荣典事项,包括赐溢忠烈,赠太子太保,赐祭九坛,在京城和洪的福建家乡建立词堂。礼部与工部会商之后,合奏皇帝,京城的祠堂建立在正门月城中的东边。明朝最崇奉关羽,敕封协天大帝,全国到处有关帝庙,建在正门月城中的西边的关帝庙在京城十分有名。如今奉旨在月城中的东边建一“昭忠祠”分明有以洪氏配关羽的意思。

祭棚搭在朝门外、东岳庙附近,大路北半里远的一片空地上,坐北朝南。面对东关大路,贫民房舍拆除许多,很是宽大。临大路用松柏枝和素纸花扎一牌坊,中间悬一黄绸横幅,上书“钦赐奠祭”牌坊有三道门,中门是御道,备皇帝亲来致祭,所以用黄沙铺地。从牌坊直到一箭之外的祭棚,路两旁树着许多杆子,挂着两行白绸长幡和中央各衙门送的挽联。路两旁三丈外搭了四座白布棚,每边两座,三座供礼部主祭官员及各衙门陪祭官员临时休息之用,一座供洪氏家人住宿休息。还有奏乐人们的小布棚,设在祭棚前边,左右相对。其余执事人员,另有较小布棚两座,都在祭棚之后。祭棚门上悬一黄缎匾额,四边镶着白缎,上有崇祯御笔亲题四个大字:“忠魂不朽”祭棚内就是灵堂,布置得十分肃穆庄严。灵堂内正中靠后设一素白六扇屏风,屏风前设有长几,白缎素花围幛,上放洪承畴的灵牌,恭楷写着“故大明兵部尚书、蓟辽总督、太子太保、赐谥忠烈、洪公之灵位”前边,左右放着一对高大的锡烛台,中间是一个白钢香炉。紧挨灵几,是一张挂有白围幛的供桌。灵堂四壁,挂着挽幛、挽联。灵堂门外和松柏枝牌坊的门两旁都有对联,全是写在白绸子和细白葛布上。所有对联和挽联,都是称颂洪氏忠君国,壮烈捐躯。京城毕竟是文人荟萃的地方,遇到皇帝为殉国大臣赐祭的难得机会,各大小衙门,各洪氏生前故旧,以及并无一面之缘的朝中同僚,有名缙绅,都送挽联,自己不会作挽联的就请别人代作,各逞才思,各显书法,真是琳琅目,美不胜收。且看那牌坊中门的一副楹联,虽然不算工稳,却写出了当时的朝野心情:十载汗马,半载孤城,慷慨忠王事,老臣命绝丹心在;千里归魂,万里悲风,挥涕悼元老,圣主恩深恤典隆。如今且放下朝门外的“赐祭”地方不去详述,让我的笔尖转到热闹非常的正门。在正门月城内,正在夜动工,为洪承畴修建祠堂。这项工程,由礼部衙门参酌往例,议定规制,呈请皇帝钦定,批工部衙门遵办,然后由工部衙门的营缮清吏司①掌管施工,限期建成。该司原有工役多调作别用,乐得将工程给最有面子和愿意出较多回扣的包工商人承建,趁机伙同分肥。尽管层层剥削,木匠和泥瓦匠仅仅至于不饿着肚皮,大批徒工是白干活儿,但是大家干活的劲头从来没有这样高过。洪氏的“壮烈殉国”的传说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,连平偷懒的人也不好意思偷懒了。由于这祠堂是皇帝“敕建”的,又是建在正门的月城之内,所以每天前来观看的人很多。有些人看过后心情动,回去后诗填词,一则颂扬洪氏忠义,一则借以寄慨。据说有许多佳作,都是有名气的文人写的,后来都自己烧掉稿子,不曾有一篇收入文集,甚至对曾经做过这样的诗词也讳莫如深。

①营缮清吏司--简称营缮司,掌管修建殿、陵寝、城廓、牌坊、祠庙…等事项。

五月初四按历书是黄道吉,也是择定的昭忠词正厅上梁的子。上午已时正,正门月城中放了一阵鞭炮,随即奏起鼓乐,工部衙门营缮司派一位七品文官行礼上香,另一位八品官员跪读了上梁文,然后焚化。尽管有五城兵马司派兵丁弹,驱赶拥挤的人群,但看的人还是将路边围得水不通。许多上了年纪的人,想着从前几个经营辽东的大臣,如王化贞、熊廷粥、袁崇焕三个人,都落个被朝廷诛戮的下场,如今洪承畴却是固守孤城,城破被擒,骂敌不屈,绝食而死,忍不住小声议论,赞叹不止。

当昭忠祠上梁时候,崇祯皇帝正在平台召见群臣。他坐在御座上,脸忧愁,眉头紧皱,白眼球因过分熬夜而网着血丝。臣工们看见他的双脚在御案下不住踩动,知道他常常因心情焦急上朝时都是这样,所以大家捏了一把汗,屏息无语,等候问话。他将御案上的一叠军情文书拿起来又放下,轻声叫道:“陈新甲!”兵部尚书陈新甲立刻答一声,走到御案前跪下去叩了个头。但崇祯没有马上问话,又叫了礼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到面前跪下。有几件要紧事情他都要向大臣们询问,但是他的心中很,一时不知道先问哪一桩好。停了片刻,他又将户部尚书也叫到面前跪下。他将御案上的文书看了一眼,然后向陈新甲问道:“自从江乔年在襄城兵败以后,两个月来闯贼连破豫中、豫东许多州、县,连归德府也破了,风闻就要去围攻开封。卿部有何援剿之策?”陈新甲叩头说:“臣已檄催丁启睿、杨文岳两总督统率左良玉等总兵,大约有二十万之众,合力援剿,不使贼窥汴得逞。”崇祯对丁启睿、杨文岳的才干并不相信,也不相信左良玉会实心作战,叹口气,又问道:“倘若援剿不利,还有兵可以调么?”陈新甲回答说:“陛下明白,目前兵、饷两缺,实在无兵可调。倘若万不得已,只好调山西总兵刘超、宁武总兵周遇吉驰援河南。另外,陛下将孙传庭从狱中放出,命他总督陕西、三边军务。他已经于一个月前到了西安,正在征饷集粮,加紧练兵。倘若能在短期内练成数万兵,也可救援开封。”崇祯转向新任户部尚书傅淑训问道:“筹饷事急,卿部有何善策?”傅淑训战战兢兢地回答说:“目前处处灾荒,处处战,处处残破,处处请赈、请饷,处处…”崇祯几年来听了这样的话,不愿听下去,向工部尚书刘遵宪问:“为洪承畴设祭的地方可完全布置就绪?”刘遵宪回答:“前几天就已经完全就绪。因为陛下将亲临赐祭,又将附近几家贫民破旧房屋拆除,加宽御道,铺了黄沙。”崇帧又问:“命卿部在正门月城中为洪承畴修建祠堂,工程进行如何?”

“工程进展甚速,今已上梁矣。”崇祯转向礼部尚书:“明开祭,烦卿代朕前去。数之后,朕必亲临致祭。子‘祭如在’。《礼记》云‘祭祖主敬’。望卿与陪祭诸臣务须斋戒沐浴,克尽至诚,献飨致祭,格忠魂。昨朕看到承畴的儿子所刻承畴行状①,对承畴殉国经过叙述较详。朕看了两遍,深为动。”崇祯热泪盈眶,喉头壅,停了片刻,接着说:“朕为一国之主,没有救得承畴,致有今

[章节报错] [推荐作品] [更多相关作品]
目录
母女花 #姐妹花 #无绿(1) 药物(1) 伪娘(1) 好文笔 #女性视角 #破处(1) 小马拉大车 #性奴(1) 快穿(1) 姐妹花 #NTL(1) 母女花 #调教(1) 全家桶 #NTR(1) 目前犯 #熟女(1) 女性视角 #堕落(1) 异世(1) 异国(3) 灵异(1) 好文笔 #监禁(1) 改造 #骨科(1) BE(1) 恋足(3) 异世界 #后宫(1) 骨科(5)
大家正在读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私藏小说网 | 
Copyright © 私藏小说网(2024)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