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 | 搜小说

大话方言 第五章张冠李戴(2/3)

易中天/ 著
 加入书签  我的书架  自动滚屏

如果出现文字缺失,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/退出阅读模式

“箸”因为在不同的方言中与“沉”、“滞”、“住”音近,就变成了“筷子”甚至变成了“双桨”(粤东),此外,吃饭的时候,不能把鱼翻过来,也不能把筷子搁在碗边上,稍有不慎,便犯了忌讳。

戏班则忌“散”但凡谐音“散”的,都得改别的词,比如雨伞就得叫雨盖、雨挡、雨拦、雨遮,还有叫“竖笠”和“聚笠”的。有一回新凤霞在后台说:“我先歇歇!刚跑到这儿,浑身都是汗,累得都散了架子了。”话音还没落,把头李小眼就大吼一声“忌讳”接着又说“你他妈的还是在戏班长大的,怎么这么外行哪?这个字是戏班儿的忌讳,你不知道哇?你怎么不说是拆了架、碎了架?”拆了架、碎了架是个人的事,散了架可是戏班里最大的灾难,所以新凤霞非挨一顿臭骂不可。

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。

“散”不能说,不但连带着“伞”成了忌讳,就连“三”也有了麻烦。方言中带“三”字的词似乎都不怎么好,比如三只手、三脚猫。上海话就更是如此。瘪三、猪头三、勿来三、弹老三(死),都不好。其实这是赶巧了,并没有什么内在联系的。人都是两只手,靠两只手劳动谋生。扒手小偷暗地里藏着一只,专门窃取不义之财,当然是“三只手”猫都是四条腿,四条腿的猫才能抓老鼠。一只猫如果叫唤起来像只“猫”

“老鼠”却抓不到一只,当然是“三脚猫”至于“猪头三”不过是“猪头三牲”的缩语,意思是牲口、畜生;而“勿来三”则是“事不过三”的意思。男人女人做,一夜之间,最多两次,勿来三,如果居然来了三次,那就是“来劲”了。所以“来三”也有“来劲”的意思,比如“迭个人做事体牢来三格”有人说“来劲”一词是从院里传出来的(肖复兴《说北京话》),我怀疑“来三”也是。

忌讳“四”的似乎只有广东人,北方人不怎么忌。北方人送礼,常常是四样,叫“四彩礼”他们的酒席上,也常常是四凉四热,四大件四冷盘,还要吃“四喜丸子”

“五”和“七”也不忌,但也不特别喜。特别喜的是六、八、九。六谐音禄,八谐音发,九谐音久,是全国各地南方北方都喜的。其中,做官的特别喜“六”经商的特别喜“八”当皇帝的则特别喜“九”当然,也有例外,比如姓王又排行第八的,就最好不要叫他“八爷”

“八婆”也不能叫。在粤语中“八婆”是指那些管闲事又神神叨叨令人讨厌的女人,也叫八卦婆,相当于北京的“事儿妈”如果这女人是姑娘家,就叫八卦妹或八妹。八婆或八妹是不会让你“发”的。所以广东人也不喜

三、说一不二都不怎么喜的是“二”在各地方言中“二”字打头的词都不咋的。不是二子、二赖子、二混子,就是二杆子、二愣子、二毬货,要不然就是二百五、二皮脸(不知羞的人)、二五眼(没有眼力的人)、二把刀(即半吊子)、二二丝丝(优柔寡断)、二拉八当(犹犹豫豫)。此外,二心(异心)、二乎(畏缩、犹疑、没指望)、二话(怪气的话)、二婚头(再婚者),甚至二郎腿、二道贩子,也都带着贬义。再如成都话“二不挂五”(不正经)、南京话“二五郎当”(马虎)、西安话“二腻八争”(做事懒洋洋),都是。二字打头的,也就二锅头还凑合。

其实说“一”的也不见得都好。一言堂、一窝蜂、一锅粥、一团糟就不好,一败涂地、一筹莫展、一跃不振、一落千丈也不好。但人们就是喜“说一不二”为什么“二”不招人喜呢?因为谁都想当“一把手”当“老大”老大老二,说起来差不太多,实际上地位差得远。比如“二房”就不如“大房”甚至不如“三姨太”事实上一说到“二”就有低人一等,或者差劲、不够档次的意思,比如“二手货”、“二婚头”二手货未必就不好,二婚头也没什么不光彩,但给人的觉却好像是吃了亏,至少意味着没钱没办法没能耐。有钱谁买“二手货”?有办法谁娶“二婚头”?有能耐谁愿意当“二把手”?不能“一”只能“二”总有那么一点“沦落”、“屈就”的味道。

因此只要有可能,大家就“说一不二”实在不行,就说“两”比如上海人就把“二路车”叫“两路车”把“一二三”叫“一两三”二和两又有什么区别?两,有“双方”的意思。比如两便、两可、两全其美、两相情愿、两败俱伤。更重要的是,这“双方”还是平等或对等的。

“二”就没有这个意思,一说到“二”就有大小,就有先后,就有个排序的问题。所以,但凡平等或对等,就只能说“两”不能说“二”比如“两岸”不能说成“二岸”

“两边”不能说成“二边”

“两面”不能说成“二面”

“两造”(诉讼的双方即原告和被告)不能说成“二造”两汉、两晋、两宋、两湖、两广、两江(清初的江南省和江西省),还有两(执政和在野)、两极(南极和北极)、两栖(水中和陆地),也都是。如果说成“二”那么请问谁是“老大”?

两,不但意味着双方的平等或对等,还有和谐统一的意思,比如两口子、两公婆。即便“两面派”也得把那“两面”得“天衣无”让人看不出来。所以“有两下子”和“二把刀”不是一个概念“两手都要抓,两手都要硬”也不能说成“二手都要抓,二手都要硬”北京人甚至发明了“俩”这个字。俩,是两人,不是二人。也不简单的只是“两个人”还意味着这两个人在一块儿。因此,说“他俩”、“咱俩”显然比说“他二人”、“我们二人”在语上要亲切得多。尽管“俩”还有“少”的意思(比如“俩钱”就是没多少钱),但这并不妨碍亲切。相反,人越少,岂不越亲切?

二,就没有这种语。它并不意味“少”只意味“次”;也没有亲切,反倒显得等级森严。实际上“二把刀”是相对“一把手”而言;“二”也是相对“一”而言。

“一把手”是能干的人(比如“里里外外一把手”)“二把刀”就不咋的了。同样“一”是“上

“二”就有“下”之嫌,于是“二子”就成了“下货”的同义词。

“二竿子”也一样。明白人都只有“一竿子”做事情“一竿子到底”如此,则“二竿子”就是犯混、没谱、愣头愣脑、傻里叭叽,还自以为是,也就是“愣头青”二竿子也叫二愣子、二百五、二毬货。

“二百五”有“半吊子”的意思。古时一吊钱一千文,半吊五百。但五百还是整数,因此再减半,二百五。显然,二百五比半吊子还要半吊子,当然是骂人的话。

二毬货也是。毬,在北方方言尤其是西北方言中指男器官。用器官和行为的称谓骂人,在各地方言中屡见不鲜。为神文明计,恕不一一列举。问题是器官未必就是什么坏东西,没有它,人也不成其为人,为什么竟然成了骂人的话?原因之一,就在于它不幸“排行”第二。人身上,显在外,最重要、最不能没有的是头,其次就是器官了,所以男器官在许多方言中也叫“老二”还有叫“小弟弟”的。

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忌。要做,只能偷偷摸摸地做;要说,也只能拐弯抹角地说。连带器官,也决不能“抛头面”而且永无“出头之”屈就“老二”已是不幸;不能“出头”更加窝囊。于是器官就成了不祥之物,甚至连来月经都叫“倒霉”而男人看见了女人的经血则叫“倒血霉”其实是人类的正常需要和正常行为,没什么不祥和可的。问题在于,一方面它是人类不可遏制的冲动,另方面又受到社会的忌和抑,这就两难。做吧,好像“不要脸”;不做,又忍不住。于是便迁怒于器官,都怪它“不是东西”

“不干好事”此种心理,男人尤甚。所以用器官和行为的称谓来骂人的,便主要是男人。他们用自己的器官骂,也用女人的器官骂,一副“苦大仇深”的样子,好像受了多大的牵连和委屈似的。

结果连“老二”、“二哥”也不能随便叫。只有山东例外,山东人崇拜武松,叫你“二哥”那是拿你当武松。如果叫“大哥”岂不成了武大郎?所以你别小看方言,也别小看忌,这里面讲究大了。

四、倒霉的蛋同样的忌讳,各地也不一样。

北京忌说“蛋”上海忌说“卵”北京人管蛋叫子儿,管皮蛋叫松花,炒蛋和蛋汤则叫炒黄花和木樨汤。有一道菜叫“木樨”其实就是黄花、木耳、蛋炒,可就偏不能说“蛋炒”北京话当中带“蛋”字的,差不多都是骂人的话,比如捣蛋、蛋、扯蛋、滚蛋、混蛋、王八蛋,正如上海话中带“卵”的都不是好词(如老卵、阿吾卵)。后来,为了避讳,连“扯蛋”都改写成“扯淡”

“蛋”这个字,可真成了“倒霉蛋”卵和蛋为什么不能说呢?原来它们常常被用来指男生殖器,准确地说就是丸。丸被称作卵和蛋,是一种远古生殖崇拜的遗风,也就是把鸟看作男生殖器的象征。鸟与男的共同之处,是都有“卵”先民们看见雏儿从鸟蛋里出来,婴儿从胞衣中出来,便想当然地认为人类的新生命,也是男卵入女腹的结果。于是男生殖器便被叫做鸟,后来又被叫做(英语叫cock),丸则理所当然地被叫做卵和蛋。

生殖器的另一象征物是蛇。蛇平时看似绵软无力,一旦需要进攻,立即就会起并十分坚,正与xxxx相似,都是“寻常看不见,偶尔峥嵘”所以,不但中国的伏羲是蛇,印度的韦须奴和欧洲的阿波罗是蛇,伊甸园里勾引女人犯罪的也是蛇,蛇当然也是忌讳。在远古时代,蛇被叫做“它”(虫旁是后加的),意思是“那东西”、“那玩艺”、“那家伙”、“那话儿”就连和“蛇”同音的“折”和“舌”也忌讳。

生殖器的象征物则是鱼和蛙。鱼象征外,蛙象征子。蛙的繁殖力很强。一夜雨,便蝌蚪成群,很是让人羡慕。于是我们民族的母亲神便被想象成一个神蛙,她就是女蜗。其实女娲的“女”字是多余的“娲”也只能读如蛙。母亲是“娲”(或者蛙),子女当然也就是“娃”娃娃落地呱呱叫,青蛙出世叫呱呱,那不是别的,是生命的响。

[章节报错] [推荐作品] [更多相关作品]
目录
肉便器 #绿帽(1) 母女花 #姐妹花 #无绿(1) 药物(1) 伪娘(1) 好文笔 #女性视角 #破处(1) 小马拉大车 #性奴(1) 快穿(1) 姐妹花 #NTL(1) 母女花 #调教(1) 全家桶 #NTR(1) 目前犯 #熟女(1) 女性视角 #堕落(1) 异世(1) 异国(3) 灵异(1) 好文笔 #监禁(1) 改造 #骨科(1) BE(1) 恋足(3) 异世界 #后宫(1)
大家正在读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私藏小说网 | 
Copyright © 私藏小说网(2024)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