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出现文字缺失,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/退出阅读模式
◎歷一夫明時治歷,自黃帝、堯、舜與三代之盛王,莫不重之,其文備見於傳記矣。雖去古既遠,其法不詳,然原其要,不過隨時考驗,以合於天而已。漢劉歆作《三統曆》,始立積年法,以為推步之準。後世因之,歷唐而宋,其更元改法者,凡數十家,豈故相為乖異哉?蓋天有不齊之運,而歷為一定之法,所以既久而不能不差,既差則不可不改也。
元初承用金《大明曆》,庚辰歲,太祖西征,五月望,月蝕不效;二月、五月朔,微月見於西南。中書令耶律楚材以《大明曆》後天,乃損節氣之分,減周天之秒,去終之率,治月轉之餘,課兩曜之後先,調五行之出沒,以正《大明曆》之失。且以中元庚午歲,國兵南伐,而天下略定,推上元庚午歲天正十一月壬戌朔,子正冬至,
月合璧,五星聯珠,同會虛宿六度,以應太祖受命之符。又以西域、中原地裏殊遠,創為裏差以增損之,雖東西萬里,不復差忒。遂題其名曰《西征庚午元歷》,表上之,然不果頒用。
至元四年,西域札馬魯丁撰進《萬年曆》,世祖稍頒行之。十三年,平宋,遂詔前中書左丞許衡、太子贊善王恂、都水少監郭守敬改治新曆。衡等以為金雖改歷,止以宋《紀元歷》微加增益,實未嘗測驗於天,乃與南北官陳鼎臣、鄧元麟、
鵬翼、劉巨淵、王素、嶽鉉、高敬等參考累代曆法,複測候
月星辰消息運行之變,參別同異,酌取中數,以為曆本。十七年冬至,歷成,詔賜名曰《授時歷》。十八年,頒行天下。二十年,詔太子諭德李謙為《歷議》,發明新曆順天求合之微,考證前代人為附會之失,誠可以貽之永久,自古及今,其推驗之
,蓋未有出於此者也。今衡、恂、守敬等所撰《歷經》及謙《歷議》故存,皆可考據,是用具著於篇。惟《萬年曆》不復傳,而《庚午元歷》雖未嘗頒用,其為書猶在,因附著於後,使來者有考焉。作《歷志》。
授時歷議上驗氣天道運行,如環無端,治歷者必就陰消陽息之際,以為立法之始。陰陽消息之機,何從而見之?惟候其晷進退,則其機將無所遁。候之之法,不過植表測景,以究其氣至之始。智作能述,前代諸人為法略備,苟能
思密索,心與理會,則前人述作之外,未必無所增益。
舊法擇地平衍,設水準繩墨,植表其中,以度其中晷。然表短促,尺寸之下所為分秒太、半、少之數,未易分別。表長,則分寸稍長,所不便者,景虛而淡,難得實景。前人慾就虛景之中考求真實,或設望筒,或置小表,或以木為規,皆取表端光下徹圭面。今以銅為表,高三十六尺,端挾以二龍,舉一橫樑,下至圭面,共四十尺,是為八尺之表五。圭表刻為尺寸,舊寸一,今申而為五,釐毫差易分。別創為景符,以取實景。其制以銅葉,博二寸,長加博之二,中穿一竅,若針芥然,以方跂為趺,一端設為機軸,令可開闔,榰其一端,使其勢斜倚,北高南下,往來遷就於虛景之中,竅達
光,僅如米許,隱然見橫樑於其中。舊法以表端測晷,所得者
體上邊之景,今以橫樑取之,實得中景,不容有毫末之差。
地中八尺表景,冬至長一丈三尺有奇,夏至尺有五寸。今京師長表,冬至之景七丈九尺八寸有奇,在八尺表則一丈五尺九寸六分;夏至之景一丈一尺七寸有奇,在八尺表則二尺三寸四分。雖晷景長短所在不同,而其景長為冬至,景短為夏至,則一也。惟是氣至時刻考求不易,蓋至氣正,則一歲氣節從而正矣。劉宋祖沖之嘗取至前後二十三四
間晷景,折取其中,定為冬至,且以
差比課,推定時刻。宋皇祐間,周琮則取立冬、立
二
之景,以為去至既遠,
差頗多,易為推考。《紀元》以後諸歷,為法加詳,大抵不出衝之之法。新曆積
累月,實測中晷,自遠
以及近
,取前後
率相埒者,參考同異,初非偏取一二
之景,以取數多者為定,實減《大明曆》一十九刻二十分。仍以累歲實測中晷
差分寸,定擬二至時刻於後。
推至元十四年丁丑歲冬至其年十一月十四己亥,景長七丈九尺四寸八分五釐五毫;至二十一
丙午,景長七丈九尺五寸四分一釐;二十二
丁未,景長七丈九尺四寸五分五釐。以己亥、丁未二
之景相校,餘三分五毫為晷差,進二位;以丙午、丁未二
之景相校,餘八分六釐為法;除之,得三十五刻;用減相距
八百刻,餘七百六十五刻;折取其中,加半
刻,共為四百三十二刻半;百約為
,得四
;餘以十二乘之,百約為時,得三時,滿五十又作一時,共得四時;餘以十二收之,得三刻;命初起距
己亥算外,得癸卯
辰初三刻為丁丑歲冬至。此取至前後四
景。
十一月初九甲午,景七丈八尺六寸三分五釐五毫;至二十六
辛亥,景七丈八尺七寸九分三釐五毫;二十七
壬子,景七丈八尺五寸五分。以甲午、壬子景相減,復以辛亥、壬子景相減,準前法求之,亦得癸卯
辰初三刻。至二十八
癸丑,景七丈八尺三寸四釐五毫,用壬子、癸丑二
之景與甲午景,準前法求之,亦合。此取至前後八九
景。
十一月丙戌朔,景七丈五尺九寸八分六釐五毫;二丁亥,景七丈六尺三寸七分七釐;至十二月初六
庚申,景七丈五尺八寸五分一釐。準前法求之,亦在辰初三刻。此取至前後一十七
景。
十月二十一丙子,景七丈九寸七分一釐;至十二月十六
庚午,景七丈七寸六分;十七
辛未,景七丈一寸五分六釐五毫。準前法求之,亦得辰初三刻。此取至前後二十七
景。
六月初五癸亥,景一丈三尺八分;距十五年五月癸未朔,景一丈三尺三分八釐五毫;初二
甲申,景一丈二尺九寸二分五毫。準前法求之,亦合。此取至前後一百六十
景。
推十五年戊寅歲夏至五月十九辛丑,景一丈一尺七分七釐五毫;距二十八
庚戌,景一丈一尺七寸八分;二十九
辛亥,景一丈一尺八寸五釐五毫。用辛丑、庚戌二
之景相減,餘二釐五毫,進二位為實;複用庚戌、辛亥景相減,餘二分五釐五毫為法;除之,得九刻,用減相距
九百刻,餘八百九十一刻;半之,加半
刻,百約,得四
;餘以十二乘之,百約,得十一時;餘以十二收為刻,得三刻;命初起距
辛丑算外,得乙巳
亥正三刻夏至。此取至前後四
景。
十四年十二月十五己巳,景七丈一尺三寸四分三釐;距十五年十一月初二
辛巳,景七丈七寸五分九釐五毫;初三
壬午,景七丈一尺四寸六釐。用己巳、壬午景相減,以辛巳、壬午景相減除之,亦合。此用至前後一百五十六
景。
十四年十二月十二丙寅,景七丈二尺九寸七分二釐五毫;十三
丁卯,景七丈二尺四寸五分四釐五毫;十四
戊辰,景七丈一尺九寸九釐;距十五年十一月初四
癸未,景七丈一尺九寸五分七釐五毫;初五
甲申,景七丈二尺五寸五釐;初六
乙酉,景七丈三尺三分三釐五毫。前後互取,所得時刻皆合。此取至前後一百五十八九
景。
十四年十二月初七辛酉,景七丈五尺四寸一分七釐;初八
壬戌,景七丈四尺九寸五分九釐五毫;初九
癸亥,景七丈四尺四寸八分六釐;距十五年十一月初九
戊子,景七丈四尺五寸二分五毫;初十
己丑,景七丈五尺三釐五毫;十一
庚寅,景七丈五尺四寸四分九釐五毫。以壬戌、己丑景相減為實,以辛酉、壬戌景相減為法,除之;或以壬戌、癸亥景相減,或以戊子、己丑景相減,若己丑、庚寅景相減,推前法求之,皆合。此取至前後一百六十三四
景。
推十五年戊寅歲冬至其年十一月十九戊戌,景七丈八尺三寸一分八釐五毫;距閏十一月初九
戊午,景七丈八尺三寸六分三釐五毫;初十
己未,景七丈八尺八分二釐五毫。用戊戌、戊午二
景相減,餘四分五釐為晷差,進二位,以戊午、己未景相減,餘二寸八分一釐為法,除之,得一十六刻,加相距
二千刻,半之,加半
刻,百約,得十
;餘以十二乘之,百約為時,滿五十又進一時,共得七時;餘以十二收為刻;命初起距
己亥算外,得戊申
未初三刻為戊寅歲冬至。此取至前後十
景。
十一月十二辛卯,景七丈五尺八寸八分一釐五毫;十三
壬辰,景七丈六尺三寸一釐五毫;閏十一月十五
甲子,景七丈六尺三寸六分六釐五毫;十六
乙丑,景七丈五尺九寸五分三釐;十七
丙寅,景七丈五尺五寸四釐五毫。用壬辰、甲子景相減為實,以辛卯、壬辰景相減為法,除之,亦得戊申
未初三刻。或用甲子、乙丑景相減,推之,亦合。若用辛卯、乙丑景相減為實,用乙丑、丙寅景相減,除之,並同。此取至前後十六七
景。
十一月初八丁亥,景七丈四尺三分七釐五毫;閏十一月二十
己巳,景七丈四尺一寸二分;二十一
庚午,景七丈三尺六寸一分四釐五毫。用丁亥、己巳景相減為實,以己巳、庚午景相減,除之,亦同。此取至前後二十一
景。
六月二十六戊寅,景一丈四尺四寸五分二釐五毫;二十七
己卯,景一丈四尺六寸三分八釐;至十六年四月二
戊寅,景一丈四尺四寸八分一釐。以二戊寅景相減,用後戊寅、己卯景相減,推之,亦同。此取至前後一百五十
景。
五月二十八庚戌,景一丈一尺七寸八分;至十六年四月二十九
乙巳,景一丈一尺八寸六分三釐;三十
丙午,景一丈一尺七寸八分三釐。用庚戌、丙午景相減,以乙巳、丙午景相減,推之,亦同。此取至前後百七十八
景。
推十六年己卯歲夏至四月十九乙未,景一丈二尺三寸六分九釐五毫;二十
丙申,景一丈二尺二寸九分三釐五毫;至五月十九
乙丑,景一丈二尺二寸六分四釐。以丙申、乙丑景相減,餘二分九釐五毫為晷差,進二位;以乙未、丙申景相減,得七分六釐為法;除之,得三十八刻;加相距
二千九百刻,半之,加半
刻,百約,得十五
;餘以十二乘之,百約,得二時;餘以十二收之,得二刻;命初起距
丙申算外,得辛亥
寅正二刻為夏至。此取至前後十五
景。
三月二十一戊辰,景一丈六尺三寸九分五毫;六月十六
壬辰,景一丈六尺九分九釐五毫;十七
癸巳,景一丈六尺三寸一分一釐。用戊辰、癸巳景相減,以壬辰、癸巳景相減,準前法推之,亦合。此取至前後四十二
景。
三月初二己酉,景二丈一尺三寸五釐;至七月初七
壬子,景二丈一尺一寸九分五釐五毫;初八
癸丑,景二丈一尺四寸八分六釐五毫。用己酉、壬子景相減,以壬子、癸丑景相減,如前法推之,亦合。此取至前後六十一二
景。
三月戊申朔,景二丈一尺六寸一分一釐;至七月初八癸丑,景二丈一尺四寸八分六釐五毫;初九
甲寅,景二丈一尺九寸一分五釐五毫。用戊申、癸丑景相減,以癸丑、甲寅景相減,準前法推之,亦同。此取至前後六十二三
景。
二月十八乙未,景二丈六尺三分四釐五毫;至七月二十一
丙寅,景二丈五尺八寸九分九釐;二十二
丁卯,景二丈六尺二寸五分九釐。用乙未、丙寅景相減,以丙寅、丁卯景相減,如前法推之,亦同。此取至前後七十五六
景。
二月三庚辰,景三丈二尺一寸九分五釐五毫;至八月初五
庚辰,景三丈一尺五寸九分六釐五毫;初六
辛巳,景三丈二尺二分六釐五毫。用前庚辰與辛巳景相減,以後庚辰、辛巳景相減,如前推之,亦同。此取至前後九十
景。
正月十九丁卯,景三丈八尺五寸一釐五毫;至八月十八
癸巳,景三丈七尺八寸二分三釐;十九
甲午,景三丈八尺三寸一分五毫。用丁卯、甲午景相減,以癸巳、甲午景相校,如前推之,亦同。此取至前後一百三四
景。
推十六年己卯歲冬至十月二十四戊戌,景七丈六尺七寸四分;至十一月二十五
己巳,景七丈六尺五寸八分;二十六
庚午,景七丈六尺一寸四分二釐五毫。用戊戌、己巳景相減,餘一寸六分為晷差,進二位;以己巳、庚午景相減,餘四寸三分七釐五毫為法;除之,得三十六刻;以相減距
三千一百刻,餘三千六十四刻;半之,加五十刻,百約,得一十五
;餘以十二乘之,百約為時,滿五十,又進一時,共得十時;餘以十二收之為刻,得二刻;命初起距
戊戌算外,得癸丑
戌初二刻冬至。此取至前後十五六
景。
十月十八壬辰,景七丈四尺五分二釐五毫;十九
癸巳,景七丈四尺五寸四分五釐;二十
甲午,景七丈五尺二分五釐;至十一月二十八
壬申,景七丈五尺三寸二分;二十九
癸酉,景七丈四尺八寸五分二釐五毫;十二月甲戌朔,景七丈四尺三寸六分五釐;初二
乙亥,景七丈三尺八寸七分一釐五毫。用甲午、癸酉景相減,癸巳、甲午景相減,如前推之,亦同。若以壬申、癸酉景相減為法,推之亦同。此取至前後十八九
景。
若用癸巳與甲戌景相減,以壬辰、癸巳景相減,推之,或癸巳、甲午景相減,推之,或用甲戌、癸酉景相減,推之,或甲戌、乙亥景相減,推之,或以壬辰、乙亥景相減,用壬辰、癸巳景相減,推之並同。此取至前後二十景。
1.覆雨邪情(易天下)
5501人在看2.蘇婧在留學中墮落(luoridexia)
6433人在看3.女友的暑期打工體驗(紫川)
5137人在看4.傀儡皇帝(後宮獵豔)(野狼之吻)
6850人在看5.成為性奴的媽媽(少師)
3413人在看6.太陽黑子翻譯作品集(太陽黑子)
4049人在看7.女友小葉(暴露調教)(hurricane0(翼風))
16521人在看8.墮落天使之戀母不歸路(不詳)
7689人在看9.我已愛上你-岳母太誘人(陳超趙悦)全(摩絲)
11818人在看10.冷豔高貴的鏡流小姐慘遭即墮敗北(紫汵傾雪)
4559人在看11.黑暗同人系列之二極品家丁(全)(不空)
7233人在看12.逆天邪神同人番外(蘿莉愛大的)
5788人在看13.[穿越重生]豪門霸總想寵我[穿書]【完結】(郎二寶)
2994人在看14.九州仙子錄(不詳)
13442人在看15.那些年,我的校園女神(男主純愛改寫)(lingsi)
10335人在看16.我的大奶女友小依(第一部)前男友序曲(agal)
6088人在看17.夢幻香江《五改》(不詳)
9390人在看18.沉淪性海的人妻少婦(美人妻的淪陷)第三卷(不詳)
4854人在看19.關於我穿越到原神並將心中陰暗想法一一實現這件事(xslr12138)
22324人在看20.神無限風流(我的邪惡美女後宮)(希哥)
3759人在看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